用户名:  密码:   
佛历2569年 公元2025年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梵海云僧 > 高僧传记

鸠摩罗什

 作者:  资料来源:  发布日期:2009-10-28  点 击: 301

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梵语 Kumarajiva ),西元 344 ~ 413 年,後秦僧人、译经家。父鸠摩罗炎出身天竺望族,後来龟兹,生罗什。罗什7岁随母出家,初学小乘经典。9岁随母赴罽宾(今克什米尔地区)从盘头达多诵读杂藏丶阿含等经。12岁与母返龟兹途中,在疏勒驻留年馀,修习阿毗昙及六足论,从大乘僧人、莎车王子须利耶苏摩诵读《中论》、《百论》和《十二门论》,复从佛陀耶舍授读《十诵律》等。後佛陀耶舍一直和他合作翻译佛经。罗什为人神情开朗,秉性坦率,平时虚己善诱,专以大乘教人,而善於辨析义理,应机领会,独具神解。罗什回龟兹後,广习大乘经论,讲经说法,成为中观大师。时盘头达多从罽宾到龟兹,罗什晓以大乘宗义,使之垂信。於是罗什之名声大震西域,在汉地也有传闻。前秦建元十八年(382)苻坚遣吕光攻伐焉耆,继灭龟兹,劫罗什至凉州。三年後姚苌杀苻坚,灭前秦,吕光遂割据凉州,自立为凉主,罗什随吕光滞留凉州达16~17年。後秦弘始三年(401)姚兴攻伐後凉,亲迎罗什入长安,入逍遥园西明阁,以国师礼待,并在长安组织了规模宏大的译场,请罗什主持译经事业。尔後十馀年间,罗什悉心从事译经和说法。後秦姚兴弘始十一年八月二十日,即东晋安帝义熙五年(西元409年),鸠摩罗什在长安圆寂,在逍遥园火化。 鸠摩罗什 - 出生故事 佛学 鸠摩罗什的父亲鸠摩炎,天竺人,家世显赫,世代为相,其父鸠摩达多,倜傥不群,驰名遐迩。鸠摩炎天赋异禀且有节,本应嗣继相位,然而他不但推辞不就,而且毅然出家。随後东度葱岭到龟兹国,龟兹王非常敬慕他的高德,便亲自到郊外迎接,并延请为国师。 鸠摩罗什的母亲,是龟兹王的妹妹,聪敏才高,能过目不忘且解悟其中妙义。其身体有红痣,依命相之法来说,正是必生贵子的特徵。已届双十年华,虽有各国显贵竞相提亲,但她却不肯答应。等到一见鸠摩炎,十分倾心,决意嫁他。当鸠摩罗什的母亲怀孕时,不论记忆或理解,都倍增於从前,甚至能无师自通天竺语,众人都感到非常的讶异。有位阿罗汉达摩瞿沙说:「这种现象,必定是怀有智慧的孩子。舍利弗在母胎时,其母智慧倍常,正是前例。」等到鸠摩罗什出生时,其母便顿时忘却天竺语。 鸠摩罗什 - 求佛经历 鸠摩罗什的母亲,是龟兹的公主。鸠摩罗什7岁时,信奉佛教的母亲就带着鸠摩罗什出家。鸠摩罗什从小天资极高,能「日诵千偈」,即每天可以背诵1000首诗。为了修行的需要,母亲在鸠摩罗什9岁时,又带着他来到印度学习,师从佛学名师盘头达多。 3年以後,12岁的鸠摩罗什随母亲回国。在龟兹,鸠摩罗什跟从一位名叫佛陀耶舍的僧人学习《十诵律》。这段时间他学习的《中论》丶《百论》和《放光般若经》,都是大乘重要的经典,後来传到汉地,有很大的影响。 鸠摩罗什 - 长安之困 鸠摩罗什的名声越来越高,他的名字不仅在西域各国广为人知,而且也传到了长安。公元382年,前秦的皇帝苻坚派遣大将吕光征讨西域。临行之前,苻坚特地嘱咐吕光攻克龟兹之後,将鸠摩罗什带回来。吕光俘获鸠摩罗什後,带着他撤回内地。军队走到凉州,就是甘肃的武威,长安的苻坚就被杀死了,吕光便留在了凉州称王,鸠摩罗什也只好滞留在後凉。 公元401年,後秦打败後凉,把鸠摩罗什迎请到了长安。这时鸠摩罗什在凉州已经滞留了16年。前秦和後秦的皇帝都虔诚地信仰佛教,由於鸠摩罗什的到来,佛教在长安或者说整个关中地区盛况空前。 佛教在两汉之交时传入中国,真正开始翻译佛经是在汉末。但早期翻译的佛经不仅词语不规范,还很难看懂,而且许多重要的佛经没有翻译出来。後秦皇帝请鸠摩罗什专门从事佛经翻译工作。与前人相比,鸠摩罗什翻译佛经的优势十分明显。他的梵文水平极高,来自龟兹,到过印度,还懂西域其他的一些语言,在凉州16年学会了汉语,可以说是最佳的翻译人才。 鸠摩罗什 - 传说故事 鸠摩罗什佛像 五色丝绳见吉凶 吕光非常器重大臣张资,有一次张资卧病在床,吕光十分焦急,延请许多名医来为他疗治,但是医药罔效,突然有一位国外的修行人,名叫罗叉,自称能够令张资病愈。吕光信以为真,赏赐罗叉许多珍宝。 鸠摩罗什知道罗叉骗人,就前往告诉张资:「罗叉不能治愈你的病,只有徒劳无功罢了!人的运数虽然隐微不见,但可以某些现象来测知。」鸠摩罗什用五色丝结绳,然後燃烧成灰,再投进水中。如果灰末浮出水面,又聚合成丝绳的本珍,显示张资的病不能痊愈。刹那间只见绳灰浮聚在水面,又结合成原来丝绳的模样。张资服用几天药剂,便病故了。 棋奕对答藏玄机 有一天,吕纂和鸠摩罗什下棋。吕纂吃掉一颗鸠摩罗什的棋子,吕纂说:「杀胡奴头。」鸠摩罗什回答:「不能杀胡奴头,胡奴将杀人头。」鸠摩罗什的话,是有影射的意义,但是吕纂未能醒悟。吕光的弟弟吕保,有一个儿子名叫吕超,吕超的小字叫胡奴,後来果然杀死吕纂,拥立兄长吕隆为帝。当时,大家才恍然大悟鸠摩罗什的预言。 鸠摩罗什 - 传佛足迹 鸠摩罗什寺大雄宝殿雄姿 鸠摩罗什生在龟兹文明古国的王族之家,在佛光照耀下成长,於龟兹故乡生活了40年,遗憾的是这位伟大的佛教翻译家,对佛教文化作出巨大贡献的人,在龟兹没有留下任何遗迹。东晋太元8年(383),吕光破龟兹,次年携逼鸠摩罗什东归。在东归的路上,留下了鸠摩罗什深深的脚印,在史书上记下了光辉的一页。 白马塔 白马塔位於敦煌古城遗址城内南部,相传鸠摩罗什随吕光大军东归,行至敦煌郡,他的白马死於此,将死马掩埋在这里。後秦建塔志之,塔9层,高约12米。现存塔为道光年间重建,刻石有「道光乙巳桐月白文彩等重修」等字。 罗什寺塔 罗什寺塔,座落在武威城北大街西侧。据史书载东晋太元十年(385),鸠摩罗什至姑臧(今武威市),在此待了18年,精心学习汉语,同时讲经说法。後来人们为了纪念他,在他的居地同时建寺筑塔。 鸠摩罗什村 当地人称「鸠摩罗什堡」,在户县城南三公里许。本地有以鸠摩罗什命名的村庄,疑为是罗什的後代所致。《晋书·鸠摩罗什传》曾载:「尝讲经於草堂寺,兴及朝臣丶大德沙门千馀人肃容观听,罗什忽下高坐,谓兴曰:『有二小儿登吾肩,欲鄣须妇人。』兴乃召宫女进之,一交生二子焉。」大明一统志》载:「寺内有净土树六株,俗传鸠摩罗什憩此,覆其履中土於地而生者」。据说树粗四人合抱,高约10丈有馀。民国年间,净土树先後枯死,今维立石志之。 草堂寺 草堂寺在户县县城东南20公里,位终南山圭峰山下。草堂寺址原有座寺,名大寺。鸠摩罗什带领什门「四圣」丶「八俊」丶「十哲」及三千弟子,由渭水滨逍遥园搬至此寺译经,因用草苫搭棚,後人改大寺为草堂寺。 鸠摩罗什 - 佛学造诣 《金刚经》 弘始三年十二月二十日,鸠摩罗什抵达长安。姚兴万分喜税,以国师之礼待鸠摩罗什,次年并敦请他到西明阁和逍遥园翻译佛经,又遴选沙门僧契丶僧迁丶法钦丶道流丶道恒丶道标丶僧□丶僧肇等八百馀人参加译场。 鸠摩罗什译有《中论》 丶《百论》 丶 《十二门论》 丶 《般若经》 丶 《法华经》 丶 《大智度论》 丶《维摩经》丶《华手经》丶 《成实论》 丶 《阿弥陀经》 丶 《无量寿经》 丶 《首楞严三昧经》 丶 《十住经》 丶 《坐禅三昧经》 丶 《弥勒成佛经》 丶 《弥勒下生经》 丶 《十诵律》 丶 《十诵戒本》 丶 《菩萨戒本》 丶佛藏丶菩萨藏等等。有关翻译的总数,依《出三藏记集》卷二载,共有三十五部,二九七卷;据《开元录》卷四载,共有七十四部,三八四卷。 东汉明帝时,佛法传来中国,历经魏晋诸朝,汉译的经典渐渐增多,但是翻译的作品多不流畅,与原梵本有所差距。鸠摩罗什羁留凉国十七年,对於中土民情非常熟悉,在语言文字上能运用自如,又加上他原本博学多闻,兼具文学素养,因此,在翻译经典上,自然生动而契合妙义,在传译的里程上,缔造了一番空前的盛况。 罗什持律并不严格。临终前曾嘱其弟子应以其着译而不以其生活行事为准绳。譬喻「臭泥中生莲花,但采莲花勿取臭泥」。罗什的弟子甚多,其中有道生丶僧肇丶僧睿丶道恒丶昙影丶慧观丶慧严丶道融丶僧丶僧迁丶法钦丶昙无成丶僧导丶僧业丶僧嵩等,後世有什门八俊丶四圣丶十哲之称。 鸠摩罗什 - 历史影响 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在长安前後住了将近12年,依照《出三藏记集》的记载,共翻译出佛经35部丶294卷。鸠摩罗什与法显丶玄奘丶义净丶鉴真等一样,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高僧,是中国佛教史乃至思想文化史上的一位非常杰出的人物。他译出的佛经在内容的表达丶词语的应用等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简单地讲,那些印度佛教最主要最重要的经典,鸠摩罗什都通过翻译把它们介绍到了中国,对中国的佛教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从鸠摩罗什的经历,可以看出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她的历史和文化,是各个民族共同创造的。 鸠摩罗什及其弟子含辛茹苦历经12载,译出经典74部384卷,这些经卷对中国和世界佛教都产生过巨大而深远影响。他与义净丶唐玄奘被尊称为历史上佛教三大翻译家。鸠摩罗什成为中国翻译史上的里程碑。 鸠摩罗什 - 人物评价 陈寅恪推崇鸠摩罗什,认为他的译经艺术实优於玄奘,有三个特色:「一为删去原文繁重,二为不拘原文体制,三为变易原文」,例如着名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名句 「非色异空,非空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如是。」便是删节原文而成。但罗什却认为「改梵为秦,失其藻蔚,虽得大意,殊隔文体,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哕也。」。弘始十五年,鸠摩罗什在长安大寺去世,临终前他自豪的说:「今於众前,发诚实誓:若所传无谬者,当使焚身之後,舌不焦烂 」。果然火化之後「薪灭形碎,唯舌不灰」。另外,唐朝玄奘等人的译经被称为新译,此前的鸠摩罗什等翻译的经卷被称为旧译。鸠摩罗什成为中国翻译史上的里程碑。 古诗评价 过去七佛译经师,颖悟绝伦善知识; 日记三万六千句,月印八百七俱胝; 畅显神源符圣意,挥发幽致契玄机; 恩播法界泽後世,大教流通永护持。

加入收藏夹】【 】【打印

上下篇章

上一篇:高僧简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信息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