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祭月(拜月娘)丶赏月:
祭月早在秦汉以前就有了,当时主要在宫廷内进行。後来历代的帝王都沿袭这个仪式,每逢中秋节,必举行隆重的祭月仪式,现存北京的月坛,便是专门用於皇帝祭月的场所。八月十五相传是太阴娘娘月神的诞辰。在当天晚上,都会在屋外庭院摆设香案,案上放置香炉丶烛台,燃烛焚香,用柚子丶西瓜丶月饼来敬奉月神,并且由妇女儿童负责祭拜男子不是後拜,就是不拜)祭拜结束後,一起喝「团圆酒」,吃「赏月饭」,尝「团圆饼(即月饼)」。而这天回娘家探亲的妇女,必须返回婆家团圆,民间有「宁留女一秋,不许过中秋」的俗谚,就反映了这个习俗。
祭月的习俗之所以在唐代以後迅速流行於民间,与唐明皇游月宫的传说有很密切的关系。《唐逸史》记载:鄂州人罗公远,俟候唐明皇在中秋夜赏月。看着唐玄宗目不转睛的一直望着明月,便邀请玄宗去游月宫。他取出一根拐子向着空中掷去,突然化为一条银色的大桥,他请玄宗一同上了大桥,差不多走了数十里远,觉得精光夺目,寒气逼人,才发现到达一座大宫殿前。罗公远说:这就是月宫了!玄宗见到有数百个仙女穿着素练宽衣,在广大的宫廷中跳舞,歌声嘹亮,音韵非常优美,便问说:「这是什麽曲子?」罗公远回答说:「就叫霓裳羽衣曲」。玄宗牢牢记住那曲子的声调,回到宫中,立即命人依照他所记的声调,编成了一支「霓裳羽衣曲」。
赏月之俗由来已久,早在一千多年前的晋代就有了,到唐宋时才开始盛行。唐代许多诗人寄情於明月,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咏月诗;宋代亦不遑多让,最为世人所传颂的无非是苏东坡所写的「水调歌头」了:
现今虽然因为太空人登上月球,神话传说已经破灭,很少人家会再拜月娘了。大家反而都趁着天清气爽的时候,到野外踏青,欣赏明月,男女老幼,结伴出游了。
2. 吃月饼丶柚子:
月饼的演进历史可以从周代算起,到了汉代已有蒸饼丶胡饼丶汤饼等点心;到宋代已经有月饼的记载,但是月饼成为正式的应节食品,则始於明代,当时人们已经有用月饼相互馈赠的习俗了。民间传说月饼的起源是来自於元末明初的抗元故事:
蒙古人统治中国後,实行残酷的民族压迫。为了防止汉人联合起来反抗,凡是汉人百姓家所有的金属器具一律没收,十个家庭只准合用一把菜刀,而且还派驻一个蒙古的爪牙负责监视汉人的一举一动,胡做非为,鱼肉百姓,汉人十分痛恨他们,称他们为「家鞑子」。元朝末年,全国各地闹饥荒,人民颠沛流离失所,於是便有许多有志之世起义,推翻蒙古的统治。有一年中秋节,泰州的张士诚暗中串联,把写有「杀鞑子,灭元朝,八月十五家家齐动手」的纸条藏在圆饼里,送到各户人家,约定中秋节起义。到了中秋节那天,大家一起动手,杀死了「家鞑子」,揭开了起义的序幕,终於推翻了元朝的统治。人们为了纪念这次的起义,每逢中秋节就制作月饼,互相馈赠,相沿成袭。
在我国,由於各地月饼用料丶调味丶形状等的差别的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的品种,诸如京式丶苏式丶广式等。饼馅更是种类繁多,甜丶咸丶荤丶素各有特色,而且色香味俱佳。尽管地区风格各异,但不外提浆丶酥皮丶硬皮三大类:1. 提浆月饼,又名浆皮月饼。熬糖浆调入面团做月饼皮,包咸肉丶甜肉丶火腿丶枣泥丶豆沙丶莲茸等,饼面印各色花纹,广式月饼即此类。2. 酥皮月饼,将面粉丶饴糖丶猪油用热水搅拌做皮丶有百果丶豆沙丶火腿等馅,苏式月饼属此类。3. 硬皮月饼,用白糖丶饴糖丶香油加上小苏打和面做皮,冰糖丶白糖丶香油丶桂花丶瓜子仁丶核桃仁等搅拌为馅,北京自来红即是。现在,月饼依然是群众最喜爱的节日食品,而且质量更高,花色品种更加丰富多采。
柚子是台湾中秋的名产。俗信以为吃柚子可以使眼睛明亮;女孩用柚皮擦脸,可以使皮肤细润。而柚子的「柚」和庇佑的「佑」同音,更使人喜欢它,大家都希望用它来祭拜,可以得到神明的庇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