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历2569年 公元2025年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僧情心灯

光说不做不是真智慧

 作者:普陀书轩缘整理  资料来源:中国报第23版  发布日期:2011-10-09  点 击:

B004.JPG
B002.jpgB003.jpg
明吉法师                         拿汀巴杜卡周美芬

 

  一部《心经》,何止是开经偈里头所谓“无上甚深”四个字所能概括,它谈的空性,可以给我们般若智慧;这些智慧不只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很多无情丶有情众生而行。般若智慧帮助我们行大愿,更帮助我们真正去落实,真正做到登彼岸……

 

1.胡:首先要问问两位主讲嘉宾,我们常说要行愿,但是很多时候面对问题,好比佛陀说:大愿下了,口中是说了,但是未必能够真正落实做出来;请问两位,我们如何真正落实我们所许下的大愿呢?

 

  明:古时候,人们强调:天时丶地利丶人和,做什么都要具备这三个条件,但是以佛教来讲,最重要的关键是──因缘,你有了那三个条件,但是你没有因缘和合,最后我们不能成就大愿。
  佛教强调因缘和合,指的是内因外缘;内因就是要把大愿如何酝酿成一种能量,即一种福德因缘。我们不能光有一个愿景,而没有因缘,则很难成事,光有愿而不能行。
  佛教强调圆满,指的是悲丶智丶愿丶行,我们要行菩萨道,须具足这四种因缘来成就善事。首先,成佛要看你有没有慈悲心,你如果没有慈悲心,就与佛无缘了;你对众生残忍丶暴力,没有广爱,自然没有成佛的内因。你只会光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行的时候,我们通常遇到不能坚持,做到一半就退心,为什么呢?那是因为没有愿力,所以说,无愿不成。愿是当你遇到困难时,首先你的信心有没有动摇,我们看《心经》中的玄奘大师,当年他发了宏愿要到西域取经,在这过程当中,他遇到所有困难,但坚持一部《心经》的颂念:观自在菩萨,祈求观世音菩萨的加持,这个就是他一种的愿力,有愿就能成就他这个取经的因缘,都是要具足因缘和合。

 

周美芬:有佛法,就有办法……

 

  周:很多人在推动某一个计划,或某一样我们想要做的事情时,并没有去思考,我们这个愿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推行,为什么要有这个愿?我们首先必须了解,这个愿最终的目标是什么?
  我不会以佛理来分享这个课题,只从我个人一些经验跟大家分享--我本身有一个很奇怪的特质,目前一直尝试控制,使自己能够尽量不要那么兴奋,不要那么容易开心,不要那么容易对事情产生一种动力或一种激情要去实践。
  在我接触的人当中,会跟我提到很多事情,或者一些心愿,一些看法,我总是会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就产生一种激情,英文叫passion。我会告诉自己要去做,实实在在地想个办法,这里面就包括一些社会文化丶慈善工作等。
  对于一些理想与理念的推动,要怎样落实呢?我其中一个方法,就会问我自己,这个理想丶理念是不是能够形象化?我是不是能够很清楚看到一个画面?而这个画面是不是具体?如果很具体,那我就有机会把它实践。
  佛教有一句话,给我非常大的影响,那就是:“有佛法,就有办法”,这一句话一直在陪伴着我。每一次,当我面对任何问题时,都会用这句话鼓励自己,我对佛陀有信心,同时也对自己有信心。
  我记得在2004年,莎阿南体育馆有一场8万人的弘法大会,当时有一位法师问我,“你能不能带你的团体协助这个大会,带动全场8万人一起,做个带动唱,以便把大家的心连结起来,把这个气氛带动起来?”我当时第一个想法是不可能,但是第二个浮现在我脑海里的是:有佛法,就有办法!结果,我们把8万人切割成很多个150人,分配很多佛友在不同的据点,加上舞台上与大荧幕的带动,我们真的把8万人的场面给带动起来了!这样的经历告诉我,只要我们能够把所有的不可能,用一些可行办法,冷静地分析思考,找出条理,不管是多大的挑战,我们都能够去实践。

 

2.胡:请问我们要如何发大愿,就像地藏王菩萨那样“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大愿呢?好让我们在学佛路上,坚定地走下去呢?

 

明吉法师:每个人都可发大愿心……

 

  明:每个众生的根性都不一样,佛陀当时也将众生分四圣六凡--阿罗汉丶圆觉丶菩萨丶佛等境界。我们发了愿,遇到问题,这是因为我们悲心不够,自然愿力就不强了。
  佛法是从个人做起,由关怀家人到关怀社会与国家,乃至关怀全球。比如面对全球暖化问题,今年起推动了四大关怀:慈悲持素救地球;慈悲礼仪建社会;慈悲孝悌家庭;慈悲法门净身心。
  如果我们的身心不能安住当下,又怎样才能够发大愿心呢?所以,发大愿心,要知道世间所有一切都是整体的,每个人都可以影响整个地球。
  我们要有菩萨一般的无我布施,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就像这次第五届全国抄心经护国息灾的主题:同愿同心,抄经净心,净化每一个人;也就是一种无量的功德,大家发了一个慈心悲愿,愿力就好比观世音菩萨那样,“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

 

3.胡:在众多部佛经之中,拿汀巴杜卡仅将这部《心经》背起来,请问您是在怎样的因缘下,把《心经》给背起来呢?

 

  周:我皈依佛教很久了,但是一直没有机会听闻佛法,我告诉自己,终有一天要实实在在接近佛法,就请了一尊观世音菩萨,每天早上都持诵《心经》,但是我念的《心经》不是拿来唱的,而是背诵。
  事实上,《心经》里头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让我领悟到:自己原有一个很大的愿要去落实,但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时候很容易迷失,迷失在哪里呢?迷失在捍卫我们自己执着的东西,迷失在我们自己本身的傲慢,以及所谓的尊严,结果很多东西本来是应该做,且要即刻去做的,为了伟大理想要去进行的,到后来,因为和对方的立场不一样,结果都延迟拖慢了,甚至想办法回避。
  如果我们从一开始就已理解《心经》,什么叫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那么就可以扫除一路走来出现的很多疑惑丶很多诱惑丶很多障碍。
  自己的一些执着,一些傲慢,如果都能够把它放下的话,那我想,这个愿就能够在人们还没有来得及对你怨恨丶责怪的时候,把人们心里所要丶所愿,给实践出来。
  结果,当你放下自我之后,发现其实你得到的比你所执着的东西更多,而且前面的路将会更加平坦。

 

4.胡:最后,我想向师父请教,我们要怎样看待《心经》最后一个偈: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这其中是何意义?

 

  明:《心经》的特色及殊胜在于,它是整部《大般若经》中的核心价值,所有的精华都在那260个字里面,前半部讲经,讲缘起性空,但最后结语反而是咒语,意思是说:去吧,去吧,赶快去修行,以般若智慧到达彼岸,到达圆满。这咒语,有着无量的意义,引导我们专注,作为一个修持。
  佛教所有经典都是启发我们的清净心,放下所有执着,赶快去做善事,解脱生命的轮回,且把这《心经》的智慧,《心经》的行愿,好好去落实──净化人心,净化社会,这就是我们的行愿。

 

[明吉法师◎简介]
马来西亚佛教总会副主席
马佛总雪隆分会主席
马来西亚五大宗教副主席

加入收藏夹】【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