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叫道德?道德一词,它的定义和训话在时空中和不同的观念下,可能有多种的解说,我们现在不妨把它限定:「凡人类的思想动机和行为,合乎善者,是道德的,否则,便是不道德」。然而那「善」的界说又如何呢?这不必去钻那纯理论的牛角尖,即日常所谓:忠丶孝丶仁丶爱丶杀丶盗丶淫丶妄,谁也不能说是不善的吧!这样,对於道德的「善」和不道德的「不善」,自然会产生正确的了解和认识。
试看今天的社会,诲淫诲盗的事随处可见可闻,杀人越货的勾当总是迭出不穷,影响所及,老实说,这就是乱源!不道德的风气所由,这里切要的指出两点:
(一)人伦道德不能作有力的维系,这是唯一根本隐忧。须知,人伦道德是人与人相互间的合理关系的维系,这一道德基础一旦不能作有力的维系时,人类也就随之陷入痛苦的深渊。
(二)因过分信赖自然科学的万能,人类的道德意识相对的低落了,这也是一种根本危机。须知,道德意识一低落,则人欲易於横流,科学的发明,随时可能变成脱疆的野马,这对有情生命的安全感,也就处处隐伏着危机。
但我们要如何来维护人伦道德,使人类过着自由和乐的正当生活呢?要如何来提高道德意识,导正科学信仰,使科学的发明一一走上福利之途呢?一言以蔽之,非先从道德生活的实践着手,则不易从根救起!然而,道德的善,要在日常生活的实践中表现出来,才能孕育得出人性自觉的光辉,同时,问题也就涉入佛法的领域了。
根据上面说这些道理,道德生活实践的德目,在儒家有五伦八德等,在佛家有三学六度等。现在我们要略的约戒学来说吧,从消极的止恶,做到积极的行善,止恶行善,有时不免为烦恼所障,显得有气无力,这又与我们内心的散乱有关,故外在行为的戒,须仗内蕴心内的定,始能不为烦恼所障,清明在躬,止恶行善也就格外有力,像儒家颜子「其心三月不违仁」,是得力於定的明证。戒市外在的定,定是内在的戒,戒与定二者是不可被视为条然的别体的,这一点不可不知。故道德生活的实践所关涉到世间的一切,皆有这佛法道德的共义,要待止恶行善中断除烦恼,勘破我执,而生起智慧时,即是超道德的道德──佛法道德的不共义,到达此一高深境界,也即是人性自觉辉的展露。
这样看来,佛法是在复人心之本觉本善,但这必须要从道德生活的实践达於佛法而来,换言之,依存於道德生活的实践而通向觉路,才是我最需要的一条大路。这条路有反神秘丶斥虚伪丶重实证丶道平等的好处,有「即人成佛」的特色。愿有志世道德心之青年,弥切思之,信受奉行!
|